金融的定义和演化
金融的定义
- 通过此时的金融决策,在彼时收获收益。
- 金融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快速有效的资金积聚。
-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中国的金融演化
1. 中央集权与国有经济——中国金融制度的根源
中华帝国的金融是围绕着中央财政,自上而下的一个货币经济体系,称之为“中央货币财政体系”。
这种体系,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资金聚集能力很低的情况下,它是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这也就是我们早期的货币经济为什么特别发达的原因。
汉武帝穷兵黩武,所以上台后中央财政感到捉襟见肘了。桑弘羊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把盐、铁这种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实现国营专卖。这个金融举措,替汉武帝筹集到了大量的经费,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也控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思考电子烟是否动了国家的蛋糕
2. 历史延续-民间信用脆弱
由于中央控制了所有资金,控制了大量资源,所以只有官方的信用,没有民间的信用,民间信用就极度脆弱,整个社会就缺乏信用意识。国家垄断了金融资源后,老百姓的理财需求被压抑得很厉害,最后只能在各种灰色地带冒泡。比如 90 年代的时候,各种“非法集资”案件。
投资机会少,通胀又难逃,只能见啥炒啥。 并不是爷爷奶奶们保守和抠门,而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一旦满足条件的投资方式出现了,大家都会用行动证明一切。13 年余额宝一跃走红,天弘也顺势成了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正是最好的写照。
总结: 1. 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便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2. 这种制度的缺点是民间信用脆弱。民间投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造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很多乱象。
欧美的金融市场演化
1. 圣殿骑士团奠定了欧洲的金融基础
中世纪之后的“圣殿骑士团”,从事财务托管、货币兑换、储蓄理财业务,扮演着银行的角色,奠定了欧洲的金融基础。 欧洲在 14 世纪的时候,整个社会已经有比较强的金融意识,而圣殿骑士团所扮演的正是“银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个欧洲金融启蒙者的角色。
2. 相互制约的信用网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
骑士团衰落后,意大利银行业、荷兰证券业、英法银行业等其他信用机构兴起,逐渐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分权制衡下的信用体系。
3. 美国金融市场的“优良基因”
美国建国时,是由 13 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3 个殖民地之间独立性很强,恰好和当年欧洲的情况特别类似,所以 13 个殖民地之间很容易形成“分权制衡”的行政体制和信用网络。更巧合的一点是,美国南北战争统一了美国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随后,联邦政府又把货币也统一了。所以说,美国当时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结合了中华帝国“集中”和欧洲大陆“分权”的优越性。 我们所看到的欧美信用社会的形成,是由于欧洲分权制衡的形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