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承销
一、投资银行:不做银行业务的银行
中国的券商其实就是在国外我们所称的投资银行。不仅是中国,在日本、德国等地投资银行也都被称为证券公司。
1. 券商其实就是投行
投行业务:
- 帮助普通老百姓开户,赚取手续费,这一块在投行业务里面是有专门名词的,它叫“零售经纪”。 零售经纪其实在全球的投行业里面,占比不是很大,大概连 10%都不到。 但是,中国的投行,或者说中国的券商们确确实实主要是依靠零售经纪。在整个中国券商的收入里面有 50%,都是来自于零售经纪业务,前几年这个数字更高,大概要达到 70%—80%。
- 公司发行股票、债券,需要有人帮助卖出去,这叫证券承销;
- 企业要搞兼并收购,需要人牵线搭桥,进行评估,提供融资建议安排,这叫兼并收购,
- 资产证券化、杠杆并购、私募股权投资,还有量化投资,也是属于跟投行的业务有密切关系的
实际上,在国际的投行业务里面,发行自营业务是做得最多的,大概能够占到 70%以上的比重,而发行、承销、兼并、收购,大概能够占到 20%—30%,零售经纪其实是非常小的一块。 投行最重要的能力因素,除了它的专业能力以外,它的人脉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本土的投行,其实面临着很大的机会。
2. 投行和银行的关系
- 起因: 在 20 世纪初的前 20 年,是这种证券业加上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金融寡头的黄金时代。这些金融寡头一方面吸收储户的资金,一方面又拿这些钱去做证券承销,甚至参与到股票的交易中间。 而后不可避免滋生股市泡沫。紧接着美国的股市崩盘,就发生了大萧条,几年之内,股票的价格掉了 90%,然后美国大概有 1/3 的银行破产,很多储户当时在股市里面的钱就变得血本无归。
- 后来 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要严格分开,实施分业经营。当时所有的银行家都面临着一个二选一的选择。如果做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就不准做证券业;如果要搞证券承销,兼并收购这些证券投资业务,就不准再做存贷汇的商业银行业务。 从那个时候起,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就开始正式分离。所以“投资银行”这个名词实际上是指从银行的体系分离出来的,专门做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 政府监管严格。 比如像存款保险制度,要求银行资金要和证券市场隔绝,还有银行的自有资本率、银行的杠杆率,从此以后都受到特别严格的监管。 投资银行: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的,正因为此,投资银行受到的监管一直就比较松,这样就给投资银行家很多“开脑洞,搞创新”的机会。
总结:
- 中国的券商其实就是投资银行,但是由于中国的券商业务比较过度依赖于零售经纪业务,所以产生了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和国际的大投行还有不少的差距;
- 投资银行不是银行,它不做传统的存贷汇银行业务,而做的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业务;
-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严格分开,分业经营,这才有了专注于证券投资的投行;
- 投资银行由于受到的监管比较松,所以它能够进行很多金融创新。
二、发行承销(上):投资市场上的婚介中心
发行承销的英文叫“underwrite”。under 就是“在下面”,衍生为“支持”的意思,write 就是“写”,后来就衍生为“承诺”。所以 underwrite(承销),实际上就是投资银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设计融资产品和发行方式,选择上市和发行的地点,然后利用自己的营销网络承诺帮你卖出去这么一个过程。
1. 投行就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婚介中心
一边是企业和机构要筹集资金,另外一边是投资者想投资赚钱,但是双方不了解,所以需要人来沟通和介绍,这就像婚姻市场上男生想娶、女生恨嫁,然后人脉广阔的媒婆介绍和撮合婚姻。
投行在发行承销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主要是人脉实力和专业知识,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2. 投行核心竞争力之一:人脉
20 世纪美国前 100 家的大公司里面,有 96 家属于摩根财团的大客户,另外 4 家中有 2 家被老摩根认为不够资格成为服务对象。 所以你看到投资银行家们经常是衣冠楚楚,出入豪华酒店、头等舱,其实他们很大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脉,形成圈子。 大投行在招人的时候喜欢招两种人,要么你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名门之后;要么你有特别好的学校背景,名校毕业。 为什么它们会喜欢这种有深厚家庭背景和学历背景的人呢?其实主要是从人脉这个角度来出发的。一个特别有趣的八卦,就是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在内,几任美国总统的闺女嫁给的都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从这个上面其实你可以看出,人脉在投行界确实具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3. 投行核心竞争力之二:专业能力
- 投行在发行承销过程中,你要帮企业设计融资产品和方式,确定定价。
- 类比法,比如说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它对标的就是美国的 Amazon(亚马逊),然后你要去看这两家公司中间的异同点,取 Amazon(亚马逊)现在的价格,然后确定阿里巴巴最后应该定价多少,这些都是量化分析。
- 还得对客户的心理有一个很准确的把握,那得接触大量的机构客户,然后去判断他们的购买意愿和他们的心理价位到底在哪里,最后再确定一个发行价格。这个过程不但涉及了专业的金融、会计、数学知识,还涉及心理学知识,要求是很高的,因为你如果一旦定价高了,卖不出去,IPO 就会发行失败;你定价低了,企业不高兴,以后你就没生意可做了,甚至有时候稍不留神还会引起纠纷。
总结:
1.发行承销其实就是投资银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设计融资产品和方式,选择上市发行的地点,然后利用自己的营销网络把证券产品卖出去的过程; 2. 投行的这个角色虽然很高大上,但是其实本质上就像婚姻市场上的媒婆,男生想娶,女生恨嫁,人脉广阔的媒婆就来进行介绍和撮合婚姻; 3. 投行要做好资本市场上的媒婆,人脉实力和专业知识一样都不能缺。
三、发行承销(下):招股说明书写
投行利用招股说明书对企业进行包装。
1. 红鲱鱼:招股说明书
“红鲱鱼”这个词就慢慢地演化成转移焦点和注意力的意思。
由于招股说明书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的,渐渐地大家就都管这个说明书叫红鲱鱼了。所以你要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你就得在这么一份文件里尽力地展示自己企业的优势和特点。
财务状况好,这本来应该是个优点。企业的产品单一,也可以从反面来理解,叫做主营业务非常地集中和突出。所以实际上公司的各个特点,既可以理解为优点,也可以理解为弱点。这个时候,怎么包装,怎么沟通,怎么表述,那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企业为什么要雇佣投行,其实企业雇佣的是投行的人脉和专业能力。这个人脉和专业能力,就包括着和监管层是怎么沟通的,对监管“合规”是怎么理解的,理解了这些合规的要求以后,怎么在招股说明书里尽量地绕开这些可能的坑,这是投行核心专业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 A股上市,投行的沟通能力更重要
美国、香港上市实行的是注册制。也就是那些计划上市的公司,要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监管机构只管什么呢?对那些报送的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内容审查。不进行内容审查的意思就是,我只管你的文件的信息披露是不是准确,至于你这家企业是好企业还是坏企业,就留给市场,留给投资者去判断。A 股市场不一样,A 股市场实行的叫核准制,也就是说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审查上市公司报表的形式,还要审查内容,去剔除那些不好的公司,为上市把关。
在美国,企业只要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的业务,然后进行注册即可以上市。而中国的监管层,它就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而监管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最后实施监管的是人。**人会去主观地判断一个企业是好,还是坏。**在这么一个监管的大背景底下,你就会发现,投行和监管层的沟通能力,对监管意图的理解和把握就显得比美国更重要了。所以在 A 股市场上市,选择一个特别有沟通能力的投行,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在发行承销过程中,投行对于企业的包装营销,是企业成功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 招股说明书既是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来源,也是投行对企业进行包装,和监管层、投资者进行沟通的重要文件。怎么编写制作这个招股说明书是一个考验投行人脉和专业的活儿;
- 在中国 A 股市场的审批制度下,监管层的权力很重要,所以这就更要求我们中国的投行具有更强的,跟监管层进行沟通,把握监管分寸和尺度的能力。
四、谷歌上市记
Google 以强势的姿态-“皇帝选妃子”的姿态来选择投行。 路演的时候他们就是不停地说笑话,常常是拒绝回答投资者的提问。 把定价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荷兰式拍卖” -- Google 发行了 100 股,然后你报价 90 美元,要求买 80 股,你的朋友报价 88 美元,也要求买 80 股,那么最后你会优先买到 80 股,你朋友就拿到剩下的 20 股。但是最后的结算价格是把所有股票卖出去的价格,也就是 88 美元。 到 2017 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Google 的每股股价是 1060 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司,所以它就证明了自己当年的坚持是对的,对自己的估价是正确的。《华尔街日报》就评论说,“Google 重塑了一直沉寂的投资银行体系。”
1. 资本为王时代的结束
**google 强势,**真正的答案蕴藏在我们这个时代宏观背景的转换中。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时代,原来的世界是资金贵、资金稀缺,所以手里有资金的人就掌握着话语权。 但是从二战以后,全球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和平年代,没有战乱就意味着资本存量在不断地上升。尤其在 2000 年以后,全球进入了一个量化宽松的时代,全球的利率不断地下降。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说过,在 90 年代的时候,全球利率 6%—8%,现在是 2%—3%,欧洲和日本甚至出现了负利率,钱不再那么值钱,大家都在追逐好项目。那好项目中什么东西最关键? 人力资本最关键,企业家精神最关键,所以企业和企业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而且越是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集中的行业,企业的主动权就越大。 所以说原来资本为王、投行为王的这种时代,正在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其实 Google 绝对不是唯一的例外,在几年的 IPO 中,阿里巴巴、京东其实都显示了自己非常强势的一面,他们尽管没有要求在 IPO 定价上这么反传统,但是他们都要求要以较少的股权拿到更多的控制权,这个话题我会留到下周的延展话题里再和你继续深入地讨论。 所以我为什么一直说,对于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抓住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站上风口。
总结:
- Google 的 IPO 是一次非常反传统的 IPO,一般投行在上市发行的过程中非常强势,但是 Google 在选择承销商、路演、定价,所有的环节都显示了强大的控制力,将这个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 就是 Google 这种模式现在为越来越多的这种明星企业所模仿,因为资本为王的时代已经让位给人才和企业家精神为王的时代,所以这个转变其实映射的是我们时代宏观背景的转变,资金不再匮缺,人力资本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