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资产证券化

一、给我一个现金流,我就将它证券化

1. 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就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

** 花呗,你采取的是账单分期的方式,你借的这些钱,其实以后都是要还本付息的。这么多人使用花呗,那么就意味着每个月都要还本付息,马云的账上每个月都有一笔稳定的利息收入,我们把它叫做稳定的现金流。马云就把这些贷款打包做成债券,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像商业银行、券商、债券基金等等,然后把你付的利息的一部分支付给这些投资者。因为**你的负债其实就是马云的资产**,所以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资产证券化”。而这些卖出去的债券就叫“资产支持债券”,意思是说用这些贷款产生的利息支持着债券的发行。

花呗 = 本金 + 利息。 => 稳定的现金流。 => 将贷款打包作为债券,兜售出去,所以你的负债就是他人的资产

债券投资者买了一个稳定的,4%到 5%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而马云当然是最高兴的了,因为花呗的利息在 15%左右,而他卖出去的这些债券利息在 4%到 5%左右,中间有 10%的利率差。 把这些债券卖出去以后,他又从市场上融了资,又有钱借给更多的“剁手党”,然后可以继续做资产证券化,赚更多的钱。

资产证券化并不神秘,它就是将某个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各种金融安排重新包装成证券卖出去。

2. 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土壤

** 房地产抵押贷款,一般都是 20 年,或者 30 年的长期贷款,这些天量的贷款趴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面,完全是没有流动性的。但是,你想一想,如果把这些贷款打包起来做成债券,就可以转手卖出去,而拿回来的钱又可以继续地放贷赚钱,对银行来讲这实际上是提供了流动性。这个产品,投资银行家们把它命名为“转手债券”,其实就是最简单和最原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就像一个巨大的管道,把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全部打通,然后创造了巨大的金融市场流动性,使得整个社会进一步地金融化。

3. 生活中的资产证券化

** REITs 就是将一个楼可以产生的收益,比如说租金,作为一个资产,把它包装成基金,分成很多很多的小份。你可能买不起一幢房子,但是你可以量力而行,购买一份或者几份 REITs 的基金份额。由于 REITs 的价格,完全是跟这个楼的价格连在一起的,所以 REITs 的价格会跟着楼价一同变动,这样的话,你虽然没买房,但是也没有错过房价上涨的红利。

莞深公路(东莞-深圳),它就是把公路未来的过路费打包成债券卖到市场上,筹集了资金,然后才修成了这条路。

总结:

  1. 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某个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变成证券卖出去,实现了融资,投资,和流动性三大功能;
  2. 资产证券化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金融创新,它把房地产市场,直接、间接融资市场打通,实质上打破了分业经营,造就金融创新的土壤;
  3. 资产证券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房贷,车贷,REITs、信用卡,甚至路、桥基建项目的背后其实都有资产证券化的影子。

一文搞懂“瑞次”到底啥意思?

二、美国梦与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下)

引起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其实不是资产证券化这个工具本身,那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其实主要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质量太差和对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导致的。

1. 基础资产质量差,垃圾变不了金子

偿还能力很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就被称为“次级贷款”,简称“次贷”。到了 2007 年的时候,这些质量差,风险又高的次级贷款已经占据了证券化市场的半壁江山。

2. 资产证券化层层包装,有毒资产渗透金融系统

质量非常低的次级贷款,就像有毒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层层包装以后,渗透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再次证券化就成为潮流。为什么要进行再次证券化呢?因为可以加大杠杆率。 数学天才们还设计了各种复杂的模型,开发了很多复杂的衍生品,对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一次、二次、三次的再证券化。**最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搞得有点像什么呢?像俄罗斯套娃,不断地套套套套套,但是里面最核心的那个东西其实是个烂苹果。 但对普通的投资者来讲,这是个没有办法分辨的事情,就像我们普通人很难通过果酱来辨别原始的苹果的质量一样。华尔街用层层打包的技术,使得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也很难判断。可以看到,华尔街对于模型的傲慢和迷信,以及对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他们把资产证券化这种技术应用在有毒资产上面,把这些有毒资产像击鼓传花一样地传了下去。

总结: 作为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肯定是中性的。但是,你在运用的过程中间要注意控制它带来的风险,有两个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第一条,要把控基础资产的质量,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就像美图秀秀不会改变姑娘本来的面目一样,资产证券化只是对资产进行形状的切割和排列组合,重新分配一下风险,但它没有消灭风险。所以,基础资产质量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要害。 第二条,过度的再证券化必须严格地加以控制和监管,毫无节制的高杠杆和过长的链条,会导致任何一点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在金融体系内扩散和放大。

3. 中国是不是有次贷危机的问题?

**

  • 基础资产的质量。我们国家的房贷首付最低是 30%,经过这几年严格限制以后,很多时候要到 40%,甚至到 60%。经过过去这几年房价的大幅上涨以后,很多人的付出的房贷在房产价值中所占比率已经微乎其微了
  • 我们国家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特别地小。现在 99%以上的房贷都还老老实实地趴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根本没有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 就是我们国家对于再证券化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也就是说房贷的衍生品市场还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房贷上面,中国爆发次贷危机的风险是特别低的。

总结:

  1. 2001 年后美国政府以房地产为支点刺激经济,不断地压低放贷的门槛,压低首付的比率,导致市场上流通着大量没有偿付能力的次级贷款;
  2. 投资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盲目逐利,通过各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对这些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和再证券化,导致有毒的资产在整个金融体系蔓延,最后引发了次贷危机;
  3.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中性的,要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防控风险,第一要把控基础资产的质量,第二要防止过度再证券化。

三、现金贷是中国版次贷危机吗?

这些现金贷产品很多都是用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融资,然后打包卖给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再通过它们用各式各样理财产品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口袋里。如果现金贷的质量不好,那么通过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引起这个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内扩散,导致形成一个小型的次贷危机。

1.现金贷是一个没有“消费场景”的纯信用贷款

特点:

  • 贷款机构是否知道这个贷款人的借钱目的。 你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买化妆品或者在餐厅吃饭,你都是有一个具体的消费场景的。 而现金贷是一种用于个人短期消费的纯信用贷款,贷款机构直接将现金给你,至于你用这笔钱干什么,他们不管。
  • 期限短,一般就是几个月,但利率超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年化利率普遍要超过 36%,有的现金贷甚至达到 100%的利率。另一个特点是金额小,一般不超过 1 万块钱。

比如说,你借 5000 块钱,为期是三个月,这三个月,你每天只需要付 10 块钱利息。很多年轻人一听,10 块钱一天,这个挺合算,喜滋滋地借了,可能还想多借一点。但是稍微动一下脑子算一笔账,3 个月是 90 天,每天 10 块钱,那这 3 个月你就付出了 900 块钱的利息,3 个月到期的时候你要还 5900 元钱。换一句话说,这 3 个月你已经付出了 18%的利率。那么年化的利率是 72%,

2. 现金贷资产证券化,有毒资产可能扩散

因为你有很多笔贷款(信贷资产),然后你可以把这些贷款打包出售,经过一番捯饬和美颜之后就做成证券化产品,然后卖到市场上去,卖给那些小银行、基金、券商,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放到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里。

现金贷市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不好,比如我们前面说过,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是属于“信用卡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实这两个企业,它们也发行“现金贷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叫做蚂蚁借呗和京东金条,这两个产品其实比一般的银行信用卡的违约率还要低。

总结:

  1. 现金贷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贷款,由于它没有消费场景,所以放贷方没有办法追踪资金的去向,也没有办法测算借款人的负债情况;
  2. 2017 年,中国的现金贷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整体质量非常地差,超短期和超高利率的现金贷还引发了很多恶性的社会事件;
  3. 现金贷的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导致风险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面蔓延。所以,国家现在果断地叫停,不让它发展成为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四、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1. 资金从稀缺到富余,投行业务从“融资”到“投资”

在大半个世纪以来,资金面主要经历的是从稀缺到富余的过程,所以投行的业务也从以融资为主变成了以投资为主。

  1. 零售经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投行开始从“少数富人的私人银行”慢慢地转变为“公众的投资经纪人”。
  2. 后来,垃圾债券、杠杆收购的兴起使得中小企业可以进行融资、收购,说明“资金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
  3. 再接着,杠杆收购还变身为私募股权基金,创投、风投兴起,量化交易兴起,投行开始激进地变身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然后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资产管理的部门。 这就是投行整个变形的第一条线索,战后财富创造累积的 70 年,造就了今日世界资金富余的基本格局,投行的业务也随之变化和进化。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条线索非常地重要。在可见的未来,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个基本格局就会延续下去。我们中国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转型成为一个中产社会,所以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 监管的圆舞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投行和商行分分合合,就像跳圆舞一样,在经历了 75 年之后,又走回了起点。 在这 75 年中,监管不是一成不变的,投行的业务创新和监管的变化,正好是一个相互博弈和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 结合刚才我们说的这两条主线,你可以看到两个趋势: 第一,由于受到了更多的监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会变慢。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受到监管比较少的业务部门,比如私募类的业务,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全球资金富余的格局不会改变,所以投行的业务会继续地在资产管理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

总结:

投资银行的业务非常地纷繁复杂,但是两根主线可以概括它的整个演化过程。这两根主线也是这大半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的两根主线:

  1. 资金面的变化,这 70 年以来,资金面的变化是从稀缺到富余,所以投行的业务也经历了从融资为主到投资为主的过程;
  2. 投行的业务创新和监管的变化相互博弈,相互促进,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也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

君子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