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银行
一、 中国银行圈的血统和阶级
1. 五大行
**第一梯队:工、农、中、建、交,**这五家是国家直接管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占了全国金融业资产的 40%左右。 很少有人会不停地去换金融账户,这用金融术语来说,就叫“金融账户是有粘度的”。
2. 股份制银行
**第二梯队:**招商、浦发、民生、兴业都等股份银行。 一般来说,股份制银行都是特别注意形象的,比如说浦发银行的总行就位于上海外滩,它是一座古罗马式的古典建筑,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同时,股份制银行搞业务创新,员工素质也比较高,薪水当然也就更加诱人了。而且,为了加强自己的竞争力,这种股份制银行普遍会让你感觉到在对个人的业务上,服务态度比较好,手续费也比较低,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利率也会稍高一点。
3. 城商行
**第三梯队:**上海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等城市银行,前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各地设立的城市信用合作社。 城商行是一个地域性特别强的银行。 一方面,它们是属于地方政府控股的,行政上是属于地方政府的,但是由于它们的业务是金融业务,又归口在银监会管。所以它们有两个“婆婆”。
总结:
中国的银行圈: 第一梯队的五大行属于贵族系列,国家信用担保,资金实力强; 第二梯队是股份制银行,也是全国性经营的银行,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国字号血统,就属于“自我奋斗型”,所以它们产生了不少金融创新,和特色服务; 第三梯队就是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的生存状态相对是比较艰难的,所以在发行各种理财产品的时候也会比较激进。
二、存在银行的钱安全吗?
2015 年开始,即使银行破产,50 万以下的银行存款也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
1. 挤兑与存款保险制度
恐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银行挤兑。 大量储户上门要求取钱,银行不得不加快折价出售资产。墙倒众人推,面临困境的银行,它的资金周转能力也会越变越差,一来二去,银行的信用危机就开始变得愈演愈烈,最后只好破产。
2. 存款保险制度
1933 年,美国就通过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批准了一家叫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政府机构,这家机构规定,所有的银行和存款机构都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保险。 即使银行发生了问题,储户存款的安全也是得到保障的,因为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资金的安全,所以只要自己的资金是安全的,存款人挤兑的动机就会大幅地下降,这样一来就会避免银行体系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换句话说,存款保险制度像什么呢?它就像金融业的一针疫苗,把银行挤兑传染的风险给隔离开来,避免市场大面积的恐慌和信心崩塌。
3. 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 2015 年落地。从 2015 年 5 月 1 号开始,所有的存款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如果银行发生问题的话,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就会负责向存款人限额赔付,最高的赔付额度为 50 万元。也就是说,现在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 50 万,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都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
我们国家的存款账户 99.7%都是在 50 万以下的,所以就意味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银行,绝大部分老百姓的钱都是安全的。人性决定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钱的安全与否,只要自己的钱是安全的,就不太可能引起大面积的恐慌,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给我们的金融系统打了一针疫苗。” ** 总结
-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储户的银行存款安全,让储户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保障,防止金融恐慌的蔓延,很像给金融体系注射的疫苗;
- 随着中国银行业竞争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正式实施,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 50 万元,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也能得到全额赔付。
“我们国家的存款账户 99.7%都是在 50 万以下的”。 那有钱人钱都放哪儿呢?
三、金融市场上的“最后贷款人”
央行最后贷款人,在发生问题以后,央行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的信贷,然后往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就相当于把危机传染的路径卡断,终结惶恐,给金融体系设置一个最后的安全屏障。
1. 金融市场为什么需要最后贷款人?
维持资金流动平衡: 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短借长贷。它吸纳的储蓄期限很短,但是放出去的贷款的期限又很长,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这样就会发生流动性问题,就会使资金枯竭,资金枯竭又会导致形成恐慌性的抛售,给市场释放压力和悲观的信号。如果这个时候,发生问题的机构可以把自己的资产抵押,迅速地拿到现金,补充流动性,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就会被打破,危机也可能得到遏制。这就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应该干的活。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央行必须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然后阻止市场的连环反应,防止恐慌通过各种渠道像瘟疫一样地蔓延到整个市场,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2. 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是怎么来的?
18 世纪的时候,英国的银行业非常地不稳定,经常发生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英格兰银行就尝试着在非常时期为其他的银行提供贴现的业务,充当他们的最后贷款人来缓解市场的恐慌。 这一现象被名为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的记者观察到了。而后他提出,在恐慌的时期,只要找上门来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优质安全的抵押品,央行就应该放款。但是,另一方面,央行也需要对这种临时应急性的放款征收一个比较高的惩罚性的利率,以证明你们是真的需要现金,防止那些没有借款需求的机构搭便车。这就是白芝浩原则,也是央行在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总结:
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产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政治发生问题,所以央行在这种时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输血,也叫注入流动性的方法,起到结束恐慌、避免危机的作用。
历史上银行
1. 药铺
百年老店,信誉特别好,资金实力也雄厚。
2. 寺庙
历朝笃信佛法的朝代,上有所好,佛寺必然香火鼎盛,很多大庙还有为数众多的分支机构。从而延伸出买地、放贷、储蓄等功能,寺庙就形成了一个信用网络。
第一,寺庙是公共场所,人流量大,它就特别容易形成资金的流通、集聚和交易。第二,因为信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古人都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神和宗教,在这里是一种威慑,对信用就起着支持和背书的作用了。
3. 驻京办、客栈、布庄银行
驻京办。 驻京办联合当地的富商和大户制作凭证,然后带着这个凭证就可以回乡取钱,所以这完全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
旅馆和客栈。最开始的时候是放一些柜子,替人保管财物,后来这种柜子的业务就越做越大,然后在长安的西市就形成了存钱、取钱一条龙的柜坊业务。这和我们现在的银行营业厅加 ATM 机的业务,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布庄。 唐朝的时候,把布帛当作货币使用,更加频繁,因为那时候是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度,规定“绢值与钱值并重”,也就是说布匹和钱是一样的价值。比如我们中学课本里有一首诗叫《卖炭翁》,里面就写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说的也就是布匹当钱币使用的这么一个现象。所以布庄当银行使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总结:
银行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一,人流量要大,因为只有人流量大,才能形成资金的聚集和交易,产生信用行为; 第二,在本地起家的银行,因为时间累积的关系,容易做成信用的生意; 第三,就是人际交互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这其实就解释了银行业务的根本特征,人的交互产生信用关系和网络,银行就是做这种信用买卖的中介。